厚頰龍(學名Bugenasaura)意為“有大型臉頰的蜥蜴”是棱齒龍科之下的一個屬,生活于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的美國南達科他州及蒙大拿州。它的化石是一個部份的頭顱骨,在上頜骨及齒骨都有著明顯的隆起部份,被估計是面頰肌肉的連接點。
中文學名 厚頰龍
拉丁學名 bugenasaura
界 原生生物界
目 鳥臀目
亞 目 鳥腳亞目
科 棱齒龍科
屬 厚頰龍
敘述
目前對于厚頰龍的骨骸結(jié)構(gòu)所知甚少,但如果以其它棱齒龍科動物作為對比,可知厚頰龍可能是二足恐龍,擁有長尾巴、短頭部。厚頰龍比其他棱齒龍科恐龍還大;厚頰龍的保存最好化石是一個部份腳部化石,借由與奇異龍身體比例相比,可得到厚頰龍的身長為4到4.5米。有更多厚頰龍屬的化石被發(fā)現(xiàn),但卻沒有描述發(fā)表;根據(jù)諾曼等人的2004年研究,目前有兩個骨骸與三個頭顱骨被歸類于厚頰龍。
厚頰龍被認為屬于棱齒龍科,是奇異龍的近親,但是厚頰龍的演化位置很少被定位。厚頰龍屬目前已經(jīng)有兩個種:模式種B. infernalis,主要根據(jù)一個頭顱骨、以及鷹嘴厚頰龍(B. garbanii),根據(jù)脊椎與部份腿部,原本被認為是奇異龍的一個種。班尼氏厚頰龍有時被認為是B. infernalis的一個異名,但并未確定;而且因為班尼氏厚頰龍較早命名,最多都只會是將模式種更回此名。
William J. Morris在一份1976年的文獻中描述了奇異龍的新發(fā)現(xiàn)遺骸,包括一個部份的頭顱骨、兩節(jié)部份脊骨及兩前肢趾骨(編號SDSM 7210)。他指出前上頜骨的牙齒及較深入的齒列線是用來支撐面頰肌肉,向外的前上頜骨可見它可能有著寬的喙嘴,而大的眼瞼即它有著骨質(zhì)的“眉”。這個標本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哈定縣的海爾河組中被發(fā)現(xiàn)。
在這份文獻中,他將一個很大的部份后肢(比漠視奇異龍及帕克氏龍的長三分之一,或是棱齒龍的兩倍),包括腳、踝骨、腓骨、脛骨及部份股骨,與及5節(jié)頸部及11節(jié)背部脊骨(編號LACM 33542)建立為班尼氏奇異龍(Thescelosaurus garbanii)。以一般棱齒龍來作比例縮放,這恐龍會是4-4.5米長。另外,他指腳跟的構(gòu)造非常獨特,但與埃德蒙頓奇異龍(Thescelosaurus edmontonensis)相近,認為它是另一個物種。這個標本是由業(yè)余古生物學家加爾·班尼(Harley Garbani)從蒙大拿州加菲爾德縣的海爾河組中所發(fā)現(xiàn)。
于1990年,有研究指上述的標本應該是棱齒龍科的未命名物種,但要直至1995年才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之命名為厚頰龍。除了上述的特征外,他亦發(fā)現(xiàn)了其牙齒很重及很寬。另外,他認為班尼氏奇異龍、埃德蒙頓奇異龍的腳跟所以相似,是因埃德蒙頓奇異龍的腳跟受到破壞所致,故認為班尼氏奇異龍并非屬于奇異龍。雖然他發(fā)現(xiàn)班尼氏奇異龍亦可能是屬于同時代的腫頭龍下目的冥河龍或另一類不明的恐龍,他仍然將之分類在厚頰龍中。
加爾東于1999年重新審視厚頰龍屬,并將它置放于奇異龍亞科之中,重申它的鑒別性狀,并且加入更多的化石遺骸:在懷明俄州拉斯克麥斯特里希特階的蘭斯組中發(fā)現(xiàn)的牙齒(編號YPM 8098)及從英格蘭韋茅斯發(fā)現(xiàn)的侏羅紀牙齒(編號UCMP 46911)。若后者的分配正確,奇異龍的地層學范圍將顯著的擴大。
售前:13340800567
售后:13890094337
您的姓名 :
您的電話 :
您的留言 :
© 2018-2024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權(quán)利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服務熱線:13340800567